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时间:2025-09-23 15:48:22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篇1

★1、黄帝时期有哪些发明创造?(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黄帝建宫室,制作衣裳,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所以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2、什么是禅让制?它被什么王位继承制度所代替?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世袭制代替。

标志性事件:“禹传启,家天下”

★3、什么是西周分封制?目的?分封制下的诸侯是怎样的?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交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已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②诸侯的义务:交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制的意义或历史作用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

扩大统治范围。

分封制的实质:确立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

★4、学习夏商西周兴亡应吸取的历史教训是什么?有何意义?

历史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启示:作为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为政以得,勤政爱民,关心百好生疾苦,努力创建和谐社会,才能求得稳定健康的发展。

★5、春秋争霸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直接原因: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周王室衰微)

★6、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原因?

答:1、齐国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2、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3、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7、怎样评价春秋(战国)的战争?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消极影响)

2、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为统一奠定基础(积极影响)

★8、商鞅变法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商鞅是法家代表)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商鞅变法的内容:(法令规定)

在政治方面: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在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在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的作用或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为什么?

答:成功了,商鞅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使秦国强大起来。

★10、战国时期变法的的结果(作用、意义、影响):

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阶级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11、秦始皇创立了怎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统治者是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立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政、监察,最后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12、秦朝(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

1.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者是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立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政、监察,最后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

制,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

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经济上:

1.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2.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毛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军事上:1.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2.修筑万里长城。

交通方面:1.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2.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13、秦长城起止点,秦朝疆域四至?

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作用:抵御匈奴的侵犯。

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14、秦统一的意义(作用)影响?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5、陈胜吴广起义相关史实?

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根本原因:秦的_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含义:号召人们起来反抗秦的_。)

政权地点:陈(张楚政权)

结果:秦二世调集大军进行反击。在秦军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死。

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16、秦_的表现?

1、沉重的赋税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法律残酷

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17、秦始皇的贡献?

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知识点……此处隐藏14032个字……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历史各个朝代

夏朝:约公元前20xx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学好历史的方法

温故知新、勤于思考

历史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整理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总体复习

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把握住历史学问的纵横联络,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篇14

[知识要点]

一、秦的暴政:

(1)繁重徭役:修阿房宫、骊山陵墓、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沉重的赋税: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

(3)残酷的刑法:人民动不动就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

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的原因:

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激起农民起义。

直接原因:征发渔阳误期。

2、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

领导人:陈胜、吴广

地点:大泽乡

3、起义经过

①在陈建立政权②进攻咸阳

4、结果:失败。

5、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刘邦项羽起义。

(1)农民起义战争

项羽: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直逼咸阳,秦灭亡。

(2)楚汉之争(公元前207——前202年)————争夺帝位。

四、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难点解析]

1、本课线索:

秦的暴政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推翻秦朝楚汉战争刘邦建立西汉。

2、秦末农民起义得到天下人响应,说明了什么?

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民心,推翻秦朝是人心所向。

3、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你们战争就不会爆发。”对吗?请评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它主要表现在:(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3)严酷的刑法,有族诛和连坐。(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以上几点表明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途中遇雨而误期,只是战争爆发的偶然表象。因此,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也会爆发,只不过是时间上的迟早问题。

[重点考点]

1、秦朝的暴政有哪些?(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

2、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激起农民反抗)

3、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意义?(见知识要点)。

4、项羽破秦的重要战役是(巨鹿之战),这是推翻秦王朝的最关键的战役。

5、西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公元前202年,刘邦)

6、刘邦项羽领导的两支起义军在斗争的前期是(农民起义)战争,后期是(争夺帝位)的战争。

7、最后推翻秦王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

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内地关于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统称。分别是古巴比伦(位于西亚,今地域属伊拉克)、古埃及(位于西亚及北非交界处,今地域属埃及)、古印度(位于南亚,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和中国。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力量的源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情趣呢?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例如,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情趣。在讲历史课时,教师要经常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生动的故事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认真学下去,达到应有的效果。

结构梳理法

初中生要想学好历史一定要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点的结构。即抓住每个专题的历史知识提纲挈领的进行高度归纳概括,使其在对本部分内容系统学习掌握之前,在头脑中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轮廓,给人一种一目了然之感。这样以来,就会在学习时抓住根本,同时也会消除畏难发愁的心理。然后只要本着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进行学习,所有具体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